專家教學

語言發展知多一點點

作者:基督教香港崇真會恩樂園

小朋友自出生起,每一天都在成長。但礙於近三年來疫情肆虐,幼兒接觸外界刺激的機會大減,很多家長難免憂心孩子的語言發展追不上同齡幼兒的步伐。究竟正常發展的嬰幼兒在語言理解及表達上應有何表現?而作為孩子主要的溝通對象,家長又可以如何促進他們語言能力?

零至三歲的語言發展階梯

可能有人會誤解,小朋友要學會開口說話,才懂得表達和溝通。事實上,就算是初生至六個月的嬰兒,也懂得運用笑聲或哭聲表達情緒,甚至開始懂得牙牙學語,發出類似說話的聲音。另外,他們逐漸能掌握各種「語前技巧」,包括建立眼神接觸、尋找聲音的來源、以及對成人的語調和說話做出反應。

及至半歲至一歲,小朋友的「語前技巧」更趨成熟。他們能與溝通對象建立共同專注,在遊玩中懂得輪流作轉,並開始發展模仿能力。這個階段的嬰兒亦逐漸能理解常見詞彙及指令,例如「車車」、「坐低」等。他們亦慢慢習慣以固有的聲音和動作表達意思,亦開始學會發出「mama」「dada」等含兩個音節的近似單字。

一歲至兩歲正正是嬰兒語言能力急速發展的時期。除了懂得以表情動作回應簡單問題,如「食唔食餅餅啊?」、「佢係唔係牛牛啊?」之外,他們亦會開口說話,運用各種單字表達不同溝通意圖,例如用「早晨」、「bye bye」跟別人打招呼,或者指著氣球說「波波」以表示請求。

至於正就讀預備班、介乎兩至三歲的幼兒,他們已能理解「乜嘢」、「邊度」的問題,甚至開始主動向成人發問。他們也逐漸能運用雙詞短句,好像「人物 + 動作」(如「狗仔食」)、「動作 + 物件」(如「除鞋」)、或「物件 + 形容詞」(如「花花好靚」)等句式。

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技巧

嬰幼兒的學習環境對他們的成長步伐非常重要,若家長能提供適當的刺激,必會對孩子各方面發展產生正面影響。作為言語治療師,我們經常強調「親子互動」(parent-child interaction),希望幼兒透過遊戲接收語言輸入,令他們的語言能力有所提升。親子溝通互動的大原則可概括成「OWL」三個英文字母:「O」代表觀察 (Observe),要留意孩子的興趣及玩法,以便加入遊戲並製造溝通機會;「W」代表等候 (Wait),讓孩子主動溝通,切忌主導遊戲或溝通過程;「L」則代表聆聽 (Listen),留心讓孩子的表達內容,並即時給予回應。

對於一些家長來說,「等候」絕不容易,尤其當孩子遲遲不開口或只能用少量單字表達,作為父母自然感到焦急,可能會忍不住不斷問問題或要求孩子跟講。不過,我們更鼓勵家長以描述代替發問,因為當家長「旁述」孩子或自己玩耍的情況時,小朋友便能一邊玩、一邊即時即景地聆聽與遊戲相關的語言輸入,讓他們認識相關詞彙及句式。

舉個例子,當一、兩歲的孩子正在玩形狀分類玩具時,家長可同時描述形狀的名稱,或用動詞形容玩具的玩法(如「擺」、「拍」、「攞」),甚至可以在遊戲進程中運用「到媽媽」、「俊俊擺」等雙詞短句。同樣道理,兩歲後的孩子開始懂得享受模擬遊戲的樂趣,其中煮飯仔應該是不少家庭的常見玩意。家長可以以此為切入點,豐富孩子對食物或餐具名稱的認識;在小朋友當大廚時,家長可利用各式短句形容孩子的動作,好像「擺喺碗度」、「晴晴切橙」、「雞翼好香啊」等等。

說到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發展步伐各有不同,但無容置疑的是,家長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只要方法運用得宜,相信定能培養孩子成為「說話小天才」!

幼兒教育1000問
語言發展知多一點點
常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