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el WAGENAAR
南非教育心理學家, 老師和母親
提到「家務」和「小孩」,許多人會感到驚恐和沮喪,擔心這會回到工業革命時期的黑暗日子,當時年幼的孩子常被迫進入嚴酷的勞動環境,例如在煤礦中工作,因為他們的身材小巧適合作為工人。在現代家庭中,對這一遺留問題的反彈導致許多孩子免於任何類似勞動的責任。然而,在我的教育心理學實踐中,我挑戰這一趨勢,倡導從幼兒階段開始的適齡家務。讓孩子參與家庭任務可以早早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並在工作完成得當時激發自豪感和滿足感。
這也可以在課堂上培養積極的工作習慣和強烈的職業道德。許多學術技能是通過不斷練習來發展的——每天重複類似的任務,直到它們成為第二天性。例如,考慮孩子如何在閱讀中學習常見字詞或在數學中記憶乘法表。
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強調了早期童年經驗在塑造人格方面的重要性。他指出「愛與工作是我們人性的基石」。通過培養愛和目的感,父母可以幫助幼兒成長為全面發展的個體,讓他們感到與家庭和社區的聯繫。幼兒需要愛來感到安全,但參與簡單的家庭任務也能幫助他們發展責任感、歸屬感和成就感。
應對現代挑戰:當今家庭面臨的幾個挑戰導致孩子免於做家務:
繁忙的日程:許多家庭生活忙碌,父母工作時間長,孩子參加大量課外活動,幾乎沒有時間做家務。
育兒方式的改變:更寬鬆的育兒方式側重於豐富的經歷,而不是分配家庭責任,導致對家務的重視不足。
技術進步:科技的興起,例如機器人吸塵器和洗衣服務,減少了對傳統家務的需求,使家庭更容易委派責任。
教育重點:在香港,許多家長優先考慮學業成就,而不是家庭任務,認為孩子應該專注於學習而非家務,這可能導致參與不足。
此外,許多香港家庭聘請家務助理來管理家務,這可以大大減少分配給小孩的責任。這種對家務助理的依賴可能產生多種影響:
家務參與減少:由於助理負責清潔和烹飪等任務,孩子通常錯過參與家務的機會,限制了他們對責任和團隊合作的理解。
學習經驗減少:家務是教導孩子組織和時間管理的寶貴學習機會。助理的存在可能意味著孩子較少參與這些形成性活動。
家庭動態改變:對助理的依賴可能改變家庭動態,因為孩子花在與父母或助理一起工作的時間減少,從而減少通過共同任務建立的聯繫機會。
學業重心增加:隨著家務得到解決,父母可能會優先考慮學術增強和課外活動,可能忽視了通過日常家務學到的生活技能。
潛在的特權意識:如果孩子不被期望做出貢獻,他們可能會產生一種特權感,這會影響他們對辛勤工作和合作的理解。
雖然助理為忙碌的家庭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但父母找到方法讓孩子參與適齡的家務是至關重要的。這有助於培養責任感和對家庭的歸屬感。鼓勵幼兒幫助完成簡單任務可以教會他們在家庭中貢獻的價值,促進自信和獨立。
適齡家務:為了幫助父母讓孩子參與家務,這裡有一個根據孩子年齡分配家務的簡單指南。
2歲兒童:
- 玩耍後收拾玩具。
- 用濕布擦拭小污漬。
3歲兒童:
- 按顏色或類型分類洗衣物。
- 在監督下餵養寵物。
- 用軟布擦拭低處表面。
4歲兒童:
- 餐前擺放餐具。
- 用小澆水壺澆灌室內植物。
- 收拾不易腐壞的雜貨。
- 在協助下整理床鋪。
5歲兒童:
- 用小掃帚掃除碎屑。
- 分類並放置洗淨的餐具。
- 協助簡單的餐飲準備工作。
- 整理書架或書箱。
- 在監督下拿出小垃圾袋。
從小讓孩子參與家務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當父母讓孩子參與適齡的任務時,不僅能培養他們的能力感,還能灌輸重要的生活技能。這一轉變涉及幫助父母理解孩子在挑戰中茁壯成長並通過經驗學習。通過參與家務和責任,孩子們能夠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韌性和強烈的自我價值感。
當孩子參與家庭任務時,他們學會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意義。這一基礎為他們在學校和社會中的未來互動奠定了基礎,因為合作和責任感是必不可少的。
通過開放的討論和實用的策略,在教育心理學實踐中引導父母採取更積極的方式。與其讓孩子遠離任務,我鼓勵他們創造一個讓孩子感到有能力幫助、探索和學習的環境。這一轉變不僅有利於孩子,還能增強家庭紐帶,營造一個每個人都為家庭做出貢獻的關懷氛圍。最終,通過認識和培養孩子的能力,父母可以幫助塑造自信、獨立和負責任的個體,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世界的複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