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1000問

“西蘭花”讀成“低蘭花”——我的孩子有發音問題嗎?

“西蘭花”讀成“低蘭花”——我的孩子有發音問題嗎?

A: 小朋友在學習說話的過程中通常都會經歷發音不標準的情況,如兩歲的小朋友通常會將“叔叔”說成“督督”。語音發展是有一定的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小朋友會逐漸掌握更多語音,發音清晰度隨之提升,咬字發音變得標準。如果小朋友的語音發展未能符合同齡水平,或出現異常的發音錯誤,就屬於語音障礙(Speech Sound Disorder)。

A:發音問題的成因複雜,就算兩位小朋友有相同的發音錯誤,背後的成因有機會是不一樣的。以下是發音問題的成因:

  • 音韻系統發展緩慢,未能準確發出適齡的語音
  • 口腔肌肉協調能力較弱,口腔肌肉有未有足夠的穩定度、力度、活動幅度或協調能力,導致未能做出發音所需的精細口部動作
  • 口腔肌肉有功能性問題,口腔肌肉有足夠的穩定度、力度、活動幅度及協調能力完成非語言動作,但未能應用於說話中。如:小朋友能控制舌尖上下活動,但卻未能準確發/l/音,將“涼”讀成“羊”
  • 口腔結構有缺損(如:兔唇裂顎、舌繫帶過短)
  • 口腔感知問題(如:口腔低敏、口腔過敏)
  • 神經系統問題導致口腔機能有缺損(如:失用症)

A:語音障礙是其中一種常見的兒童溝通障礙。根據美國National Institute on Deafness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NIDCD)的數據,美國有8%-9%的兒童患有語音障礙。在澳洲, 有3.4%的四歲兒童患有語音障礙。香港至今仍未有兒童語音障礙出現率(Prevalence)的數據,但2021年的本地研究顯示,患有語音障礙的學童是本地言語治療師的核心服務對象之一。此調查訪問了102名本地言語治療師,98%的受訪者指出他們正在服務2-16歲患有語音障礙的兒童,18.6%的受訪者表示語音障礙的個案數量佔總個案數量超過40%。

A:發音錯誤的種類繁多,以下是一些較常見的發音錯誤類型:

  • 去送氣化: “跑”→“飽”、“跳”→“吊”
  • 塞音化:“手”→“豆”、“花”→“巴”
  • 舌位前置化:“橋”→“條”、“狗”→“豆”
  • 讀/s/音舌頭突出:讀“三”時舌頭擺放在上下排牙齒中間
  • 複元音省略:“快”→“化”、“膠”→“家”

A:鄉音不屬於語音障礙。小朋友的語音學習受語言環境及家庭語言影響,例如:來自普通話為家庭語言的孩子很多時會將廣東話的尾音省略(“三”→“沙”),因為在普通話的音韻系統不存在/-m/尾音,所以這種不準確的發音不會視為語音障礙。但假若發音錯誤同時出現於兩個語言,如將“高” (廣東話/gou1/、普通話/gao1/) 讀成“刀”(廣東話/dou1/、普通話/dao1/),這個情況很大可能是語音障礙。

A:懶音不屬於語音障礙。懶音是指咬字含糊不清,或者將某些語音簡化,例如將“你”(n音)讀成“李”(l音)、將“恆生銀行讀成“痕身銀寒” 。

A:發音問題的成因眾多,“黐脷根”只屬於其中一個成因 ,所以有發音問題不一定是有“黐脷根”。所謂的“脷根”是指“舌繫帶” (舌頭下方與口腔相連的條狀組織),而“黐脷根”是指舌繫帶過短, 影響舌頭的活動幅度,因而導致發音問題。如小朋友有“黐脷根”,他伸出舌頭時,舌尖會呈心形。發音問題的成因眾多,包括音韻系統發展緩慢、口腔肌肉協調能力較弱、口腔結構有缺損、口腔感知能力有缺損等,而舌繫帶過短屬於其中一個先天性口腔結構問題。

A:家長跟隨言語治療師的建議與孩子進行家居訓練,訓練過程不宜操之過急,若小朋友現階段正在學習於讀“單字”時正確讀出語音,我們不應強硬要求小朋友在“日常對話”中準確發出語音, 訓練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另外,家長應避免過量糾正孩子的發音或因發音錯誤而經常打斷孩子的說話,這樣會大大降低親子溝通的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