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1000問

家有弱兒,要注意平衡親職

家有弱兒,要注意平衡親職

A:

  1. 家長要建立對正向思維、心理健康和壓力,以及其相互聯繫的認識。 
  2. 家長要反思自身家庭背景及作為父母的態度和行為之間的關係。 
  3. 家長要學習情緒管理和應對壓力的策略,以及解決問題和衝突的技巧。 
  4. 家長要更重視自我關顧。

A: 家長難以接受甚至否定孩子有問題,往往傾力在孩子年幼的發展黃金期帶孩子接受各式治療,務求重得一個健康正常的孩子,不但藥石金錢亂投,個人及家庭生活失衡,引發更多後遺症。

A: 政府醫管局的兒科,衛生署的兒童評估中心,許多非政府機構及學前教育機構,都有提供優質的評估及康復服務。 近年政府更有為學前兒童提供到校學前康復服務。

A: 政府醫管局的兒科,衛生署的兒童評估中心,社會福利署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許多非政府機構˴學前教育機構及有些教會都有提供服務給有特別需要兒童的家庭。

A: 幼童發展步伐相近,表現困難的方式也應相近。 但若家長對不同性別的孩子有偏差對待,便要特別注意了。

A: 研究一般顯示有特別需要兒童的媽媽,一般比爸爸更早察覺和承認孩子有問題,更緊張和積極尋求幫助。許多爸爸初則否認孩子有問題,要面對現實時又往往選擇逃避甚至放棄婚姻。 所以處理時,要特別留意對爸爸和媽媽有不同的關顧。

A: 應該對他們有適龄和適能的期望,不要把他們當作小大人或當然的小助手。

A: 父母應該對各子女都一視同仁,對他們有合理期望,關顧他們的需要,欣賞他們的良好表現,預留時間和他們單獨相處,聆聽他們的心聲,並作出適當回應。也要營造均衡健康積極的家庭生活,不可讓家有弱兒拖垮整個家庭。

A: 現在學校的老師普遍都對特殊學習需要有認識,若他們知道學生家庭有這類孩子,一般都會表示理解和支持,所以坦白透露應該對孩子 利多於弊。透露的時機和方式,應該參考和尊重相關孩子的意見。

A: 香港有不同的家長自助組織,支援不同需要兒童的家長, 同路人一同分享學習,一般都互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