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穎斯博士
資深臨床心理學家
三歲的芳芳不停地哭鬧,嚷著要出外到公園玩。她大喊大叫:「我一定要去!我一定要去!」,淚落如珠,然後叉着腰對著媽媽露出憤怒的表情說:「你不錫我!」芳芳的聲音變得沙啞、四肢繃緊,躺在地上打滾。媽媽一直站在芳芳旁邊小心防護,以免意外發生,但心裡不斷掙扎著:「如果讓芳芳的要求得逞,萬一她以為發脾氣就可以達到目的,會不會隨時變本加厲。那麼,我會否因此寵壞了她?」
在未回應芳芳媽媽的問題前,讓我首先介紹一下人類大腦內支援情緒、行為及長期記憶的大腦結構 – 邊緣系統。邊緣系統的其中一部分是杏仁核,它擁有產生、識別和調節情緒的功能,例如恐懼、憤怒和悲傷,並且在危急時能立刻作出反應。當大腦充斥著強烈的情緒時,負責邏輯思考和計劃的大腦皮層內的前額葉就會暫時無法發揮作用。
當孩子情緒崩潰的時候,他們大腦內邊緣系統的杏仁核就像着了火一樣。若不及時降火,可能情況越來越嚴重。照顧者宜給予孩子適當的安慰,逐步穩定他們的情緒。只有當杏仁核平靜下來,大腦皮層內的前額葉才有機會恢復運作。經過長期的經驗累積,孩子漸漸學習如何從情緒崩潰中平靜下來,從而發展出調整情緒的能力。如果孩子未能得到照顧者適時的安慰,他們的情緒反應會來得更迅速和強烈。由於前額葉在二十歲左右才完全發育,因此年幼孩子尤其需要照顧者的幫助來穩定情緒。
有些照顧者擔心,如果在孩子情緒波動時提供安慰,會不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發脾氣就可以達成目的? 照顧者請注意以下兩點:
- 給予孩子安慰以緩和他們的情緒,不表示同意他們的行為。例如孩子想拿剪刀玩,但因年紀小不適合,照顧者不應因為孩子哭鬧而滿足他們的要求。照顧者可以表示理解他們「想要但又得不到」的失望/難過/憤怒等情緒。適度的規範是管教的重要一環。讓孩子明白在安全範圍內可以自由探索。
- 當孩子在哭鬧時,要分辨是否只為達成某個目的。如果是,孩子通常會有明確的要求,而處於一個可以溝通的狀態,一旦目的達到就會停止哭鬧;但若真的情緒崩潰,就難以溝通。既沒有一個明顯的要求,又或是當初的要求已經不再重要了。在這個情況下,孩子焦慮的情緒也無法自我平復,極之需要照顧者的協助才能冷靜下來。
最後,請留意照顧者本身在處理孩子情緒時也必須保持冷靜。只有自己在平和狀態下,才能仔細觀察孩子的表情舉動,審慎思考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