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教學

與嬰幼兒一起從生活和遊戲中學數學——比較

作者:文若予
耀中幼教學院講師

嬰幼兒對數學概念的感知與認識,並非單從數數開始。在嬰幼兒的生活與遊戲中,已經存在很多數學相關的概念。生活中各式各樣的物品、不同的圖案、食物的種類、一日作息,都蘊含著數學發展的契機。因此,美國埃裡克森兒童發展研究所(Erickson Institute)提出了四個針對0-3歲嬰幼兒的前導數學概念:屬性(attributes)、比較(comparison)、變化(change)、模式(pattern)。 這篇談一談「比較」這一前導數學概念。

前導數學概念「比較」

顯而易見,「比較」就是發現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對事物做出「比較」的前提是能夠認識事物的「屬性」,通過比較,人們才能去配對、分類和解決更複雜的問題。當然,有一些生活中的「比較」並非基於數理邏輯,而是個人或社會的好惡、偏愛,正如同對於出生不久的嬰兒來說,劃分這個世界的「屬性」僅為「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做出的比較也都是基於自己的生理需求。

前導數學概念「比較」的發展階段

嬰幼兒的前導數學發展遵循著一定的發展過程和階段,從最初的廣義的、基於感覺的、非數學意義的感知,發展到對概念越來越準確、與語言相關的數學理解。「比較」概念的發展也是如此。

  1. 生成階段(Emerging)(0-14個月)
    在這一階段,嬰幼兒的感覺和動作系統都還不成熟,對事物的認識處於非常表面的階段,他們會基於身體是否舒適來比較「喜歡的」和「不喜歡的」的事物。隨著嬰幼兒逐漸可以爬行、移動,活動範圍擴大,他們對於空間中「遠和近」「裡面與外面」的比較有了初步的感知。
  2. 發展階段(Developing)(12-26個月)
    隨著嬰幼兒活動能力以及符號思維(能夠以物代物)的發展,他們開始對事物的運作感興趣,可以長時間擺弄一個物體。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開始思考物體之間的異同,例如這個玩具更「大」,這輛小車可以開得更「遠」。
  3. 轉換階段(24-36個月)
    3歲左右的幼兒的認知和遷移能力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他們每天的遊戲中會涉及到許多跟「比較」有關的話題。他們會特別在意事物的「異同」以達到「公平」,例如希望和其他小朋友得到完全一樣的餅乾。這一階段,他們能夠認識且簡單描述事物的數量、大小、空間關係及次序。
在生活和遊戲中強化嬰幼兒對「比較」的認知

成人可以在嬰幼兒每日的生活和遊戲中強化他們對「比較」的理解,例如:

  • 在日常對話中使用描述「對比」的形容詞:大/小、多/少、長/短、前/後、粗糙/光滑、濕/幹…
  • 有意識地引導嬰幼兒注意事物之間的差異:這快餅乾很脆,那塊餅乾就很軟。
  • 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練習排序的機會:你能將盤子由大到小排好隊嗎?
  • 在嬰幼兒爬行或探索空間時描述他們的行為:你爬到更「遠」的地方了;你走得比上次更「穩」了。
  • 經常引導嬰幼兒觀察兩個相似物體的不同點,玩「找不同」的遊戲。
幼兒教育1000問
與嬰幼兒一起從生活和遊戲中學數學——比較
常見問題